写有深度的人,做有深度的人。
 
 

肩负陇军文学希望 甘肃打造"小说八骏"品牌

肩负陇军文学希望 甘肃打造"小说八骏"品牌 稿件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新华网甘肃频道12月18日消息,11月2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茅盾家乡浙江桐乡举行,贾平凹的《秦腔》等四部作品荣膺该奖,但甘肃作家报送的五部作品均未能入围终评,今年1月评定的新版“甘肃小说八骏”肩负着陇军文学未来的希望,成了甘肃文坛关注的焦点。

    老“八骏”,新“八骏”

    甘肃省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诗人高凯说,“甘肃小说八骏”是省文学院打造的、目前甘肃惟一的著名文学品牌。

    高凯是“甘肃小说八骏”创意的最早提出者和具体组织者。“上海媒体称我为‘牧马人’。”2000年前后,甘肃小说创作异常活跃,新人不断出现,雪漠、王新军还获过上海的中短篇小说奖,上海文坛密切关注着甘肃作家的“动作”。

    2004年8月,搭乘兰洽会、文博会快车的第三届甘肃文学论坛在兰州举行,《上海文学》主编陈思和等人应邀出席论坛并高度评价了甘肃小说,随后在河西采风时提出由《上海文学》编辑一期甘肃60后优秀青年作家短篇小说专号的动议,省文学院鼓励作家们向《上海文学》投寄自己的佳作。到2005年初,上海、甘肃几经磋商最终敲定:选8位作家,就叫“小说八骏”,赴沪活动叫“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

    高凯说,从甘肃省文学院的理念出发,“小说八骏”的称谓只是一种包装,如同宁夏的“三棵树”、河北的“三驾马车”一样。2005年9月,“小说八骏上海之旅”终于成行,《上海文学》推出了王新军、张存学、雪漠、阎强国、马步升、叶舟、史生荣、和军校8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专号,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小说八骏”这一品牌推出三年来,虽整体成果显著,但也有落下去的作家,另有一些作家“咄咄逼人”,作品迭出,重组“小说八骏”的呼声在省内文学界不断响起,遂由甘肃省文联、甘肃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和甘肃省文学院共同发起了“2008版甘肃小说八骏”评选活动。经马少青、杨建仁、高凯、邵振国、彭金山、汪晓军、尚德琪、阳飏、娜夜、古马等10人组成的专家终评小组审议并无记名投票,最终评定原“八骏”之王新军、叶舟、马步升、张存学、雪漠、和军校6位作家和70后作家弋舟、女作家向春组成新“八骏”,完成了甘肃小说的新一轮“集结”。

    两次入围“八骏”的省文学院副院长张存学说,“八骏”是品牌也是平台,平台是固定的,但作家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同单位用人一样,也是有进有出,根据就是创作实力。

    “八骏”新晋作家弋舟写小说是“半路出家”,小说写作意识和写法都很纯,品位也很高,张存学在《飞天》作编辑工作时编过他的作品,认为其小说是70后作家中非常不错的,“比如短篇小说《锦瑟》,很精到,有潜力。”

    另一位新人向春是位写作状态相当好的女作家,张存学说她的作品中有一种纯净感,很优美,女性的敏锐和细腻都具备。“现在小说创作最大的难度就是很难做到静下心来的心态和能力,弋舟和向春恰恰都具备这个条件,他们入选可谓实至名归。”

    青年作家、诗人叶舟也两次进入“八骏”行列,他的作品《羊群入城》目前获得2008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优秀中篇小说奖。叶舟说,“八骏”这个品牌叫得响亮,以团队的力量出去,证明了甘肃小说的含金量,不仅国内,在北美华人圈里也很有影响。

    “上海之旅”

    2005年9月“小说八骏上海之旅”时,著名作家、上海作协主席王安忆说,她以前不太爱看西部作家的作品,“八骏”出现“有些意外,感到惊喜”。

    陈思和说,敦煌的壁画是美的,残存的古城是美的,兰州的黄河是美的,“我正是以这样一种审美的心情迎接‘八骏’的来临,让现代风吹拂起古老的黄沙,卷起千堆雪。”

    张存学说,是“八骏”让大家认识了甘肃的小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甘肃作家邵振国、柏原、王家达、张弛等作家先后受到文坛关注;新世纪以来,一大批青年作家初露锋芒,也显示出不俗的创作势头。有人评价说,甘肃小说是真正的“绿色文学”,长在饱满的、相对独立的文学生态环境中,贴近土地,语言纯粹,很少受各种“流派”和“主义”的污染,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敬畏。

    “八骏”出发前,甘肃省文学院设计、印制了一张版面新颖、刊有“八骏”照片和简介等资料的宣传招贴画。出发后,招贴画从兰州一直贴到上海;“上海之旅”活动举办当天,从明城大酒店主会场到复旦大学、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分会场,“八骏”风靡大上海,无处不在。

    在上海举办的甘肃作家论坛以王新军、张存学、雪漠、阎强国、马步升、叶舟、史生荣、和军校等60后作家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为参照,国内文坛众多名家对甘肃小说乃至整个西部小说进行了研讨,是甘肃小说展示实力、接受检阅、宣传自己的机遇。

    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张健说,“八骏”的创作各有特色,自成一家,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保持着对土地的挚爱,对父老乡亲的感情,对生活的真诚,对艺术的执著。

    文学评论家、甘肃省文学院荣誉院长雷达说,西部作家相对独立、封闭的圈子,一方面使得西部作家安静、不浮躁,有一定的深度性和独特的地域色彩;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的创作潜藏着某种局限性、封闭性。“西部作家无疑更需要的是开放、开阔、撞击、互补,不但需要西方文化的滋养,同时需要中国文化精神的滋养。”

    高凯说,甘肃的小说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颗在全国文坛耀眼的明星,一直处于文坛边缘地带,需要用一个整体形象展示甘肃文学阵容,推动甘肃文学的发展。

    “上海之旅”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文学报》、《东方早报》、《文艺报》、《社会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联合日报》(台湾)、《中国国情》(香港)、东方电视台等媒体多视角报道了甘肃小说“策马上海”的事迹,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语报纸《世界日报》还以《古有七剑下天山今说八骏走上海》为题将甘肃小说介绍到了美洲大陆。“北京之行”

    2008年9月8日,中国作协、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联、《中国作家》杂志、甘肃省文学院、甘肃省作协和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联合举办了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北京之行研讨会。活动启动时,《中国作家》9月号推出了重组后的“八骏”作品专辑。

    与会者认为,6位原“八骏”作家锐气不减,两位新作家锋芒初现。雪漠苍劲的小说语言和大漠情怀形成了一种浩荡凛冽的创作风格;和军校将眼光投注在普通生命身上,体现了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立场;马步升善于讲故事,并将艺术思考落实在每一个小说细节中;张存学的小说沉重与轻柔交替展开,哲学思辨与感性载体并存并行;王新军加大了现世的、善恶博弈的新因素;叶舟近年来致力于对兰州这一西部都市的书写,并向城市的灵魂纵深掘进;弋舟的作品富于探索性,“可算是八骏中的一匹黑马”;向春则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妖娆、跳跃与灵动,为甘肃小说添上了一道妩媚的暖色”。

    鲁迅文学院副院长王彬赞扬“八骏”的小说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注重可读性,有的语言很讲究。著名评论家、学者白烨则说,甘肃作家写出了土地和人生的关系,尤其是雪漠的作品,写西部的农村“写得那么从容不迫,写农村题材的作品像他这部作品的非常少见”;马步升的《子午岭》写乱世之中人性的变化、扭曲,“写出了对人性的审视,善与恶,侠与义”。

    上海《文学报》主编徐春萍评价了“八骏”这个文学品牌的意义:“八骏”用自己的实力和努力,不但树立了这个品牌,而且增添了光彩,现在“我们对雪漠、弋舟这些名字已经很熟悉了,他们已经站立住了”;品牌也在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个和以前其他品牌不一样的品牌,是甘肃文学的一个创新之举;第三是“八骏”显示了求同存异、合而不同的文学理念和主张。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认为“八骏”这是甘肃文学论坛推出的文学创意平台,对提高我省作家的知名度、繁荣我省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也说,“八骏”在以后将是“我们的评论家们关注的着眼点。”

    与“茅奖”的差距

    励小捷在“八骏”北京之行的研讨会上也说,近年来为了推动文学事业的发展,甘肃省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省委宣传部制定了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资助管理办法,通过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每年都确定一些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进行资助指导,帮助文艺工作者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三年来,省上共资助了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25项。

    励小捷认为,我省小说创作近年来虽然有很大的发展,推出了以“八骏”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但与全国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小说创作队伍还不够壮观,还缺乏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作品。

    11月2日晚,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典礼在茅盾家乡浙江桐乡举行,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等四部作品荣膺该奖。贾平凹的获奖,加上第三届(1991年颁发)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四届(1997年颁发)陈忠实的《白鹿原》,邻省陕西已有3位作家摘得茅盾文学奖,提及此事,令甘肃文坛多少有些汗颜。

    张存学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初评时甘肃报了5部作品,包括他的《轻柔之手》、王家达的《所谓作家》等,但都没有进入终评的20部(加上经有关程序增补的篇目总数为24部)作品名单。他虽然强调我省目前的小说创作很有实力,但也不得不承认,甘肃小说在艺术上还有很多不足。

    雪漠很欣赏叶舟和张存学。他说,没获奖的不一定就不好,他举了临夏作家王维胜的长篇小说《黄蜡烛》的例子,认为那是一部被埋没的优秀作品。他对自己20年时间创作的陈老顺系列(《大漠祭》、《猎原》、《白虎关》)很有信心,也很替甘肃的作家感到委屈。

    叶舟不否认甘肃小说的强劲力量,“现在国内一些重要刊物,无论小说还是诗歌,一旦缺乏头题,就向甘肃作家要稿”,但他对陈忠实的作品非常佩服,“看人家的《白鹿原》,再过多少年你还得竖大拇指,经典就是经典。”

    高凯也说,按代来看,陕西的第一代、第二代作家如柳青、陈忠实等,在中国文学界地位很重要,甘肃没法和他们比,但甘肃的第三代比陕西的第三代强,雪漠、叶舟、马步升、张存学、弋舟等人都是很优秀的作家,代表了当前的甘肃小说水平,是甘肃小说未来的希望,但比起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还是有点弱,近20年内不会有很大影响力的大作出现”。(记者 田辉成)     

    
    

    编辑:王衡

18 Dec 2008
 
评论
© 墨卿 | Powered by LOFTER